大   修   宫   


 

         

奉祀神聖(三恩主信仰)

內殿: 左:古公三王  中:仙祖   右:玄天上帝 

外殿: 左:司命真君  中:仙祖   右:關聖帝君

仙 公祖慈悲,保佑一方生民。歡迎瀏覽本宮網頁,接觸呂仙祖教法,更竭誠歡迎前來本宮參香。

    

         

宜蘭縣頭城鎮仙公路101號(由吉祥路米店進入) 

03-9777796

主委:林文淵   總幹事:田維澤

廟開門時間:05時至17時。

法  會

初一十五上經

光明燈、孚佑燈、蓮花燈

仙祖聖誕日4月14日法會(共13、14日兩天,或車站備有接駁車)

       

大修宫緣起

本宮年代雖暫然自創廟迄今短短三十有餘年,得有輝煌之成就,莫不歸功於社會各界之 聲援,善男信女鼎力襄助,各委員合作等團體之精神結晶也。

    本宮創立於民國三十九年歲次庚寅(公元一九五〇)之季春,緣因本鎭慶安堂依慣例,朔望點名膜拜之夜,在左鸞田儀川先生、右鸞李福枝先生扶鸞,當中突然神聖 降乩曰「吾乃南宮孚佑帝君暨北極玄天上帝、古公三王等於數目前駕臨貴鎭武營山辦道,旨在代天宣化,開壇濟世,以消浩劫,盼貴堂諸生設法草創廟宇三間俾利行 道,願爾等切記勿違」之訓示。當時眾鸞友皆抱半信半疑未予舉行,迨至是年秋夜,適逢該堂司香茶者吳大鼻先生,牽冥流罟至是夜十二時左右,玆途中發現武營山 上有斗大三顆火球遊來飄去,至感詫異,遂至左鸞田家敲門,喚起田先生及鄰友數十人參觀,始信三聖法駕果真降臨。因此田左鸞在拂曉趨往業主林碧水先生處,徵 求同意後,即發動鸞生搭建茅屋三間充爲廟宇,並請本鎭城北里雕刻師羅阿忠氏,塑造神像三尊(今奉內殿上層)經扶鸞擇吉,訂於是年九月十二日卯時點眼開光, 辰刻晉殿並改武營山稱爲「武陵山」,定名爲「大修宮」,主神奉「呂仙祖即孚佑帝君」,左配「玄天上帝」,右配「古公三王」神靈顯赫,香煙鼎盛,名馳遐邇, 在落成之日推舉林碧水先生爲管理人。

    本宮爲簡陋建立之艸廬廟宇,經不起六年間之風雨之吹襲,搖搖欲墜,大家咸認亟須重建,在民國四十五年歲次丙申(公元一九五六年)發起籌募緣金,並請薛銀燈 堪輿師選擇廟址,興建磚造蓋瓦宮殿三間,廣納善信士女參香禮拜問卜,交通雖系羊腸崎嶇小徑,爲神靈顯赫之號召,風雨無阻徒步朝山者絡鐸不絕。

    本宮管理人林碧水先生因年紀老邁,不堪負荷建廟長期奔勞累成疾,終於民國五十年仲冬安去道山,遺缺由哲嗣林茂竹繼承。

    本宮民國六十九年歲次庚申(公元一九八〇年)遭受「珀西」颱風侵襲,屋瓦全毀,牆角倒塌,本擬重修,爲眾人意見參差猶豫不決,提請呂恩主聖裁憑「聖箬」卜 問未准,神意堅決在原址重建新廟宇。即召開信徒大會議決重建,在民國七十年七月廿一日當場推選委員二十八名,並舉林茂竹爲重建主任委員,旋奉政府命令應須 先組織管理委員會,因此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三曰正式成立頭城鎭武陵山大修宮第一屆管理委員會,選出林茂竹爲主任委員,著手推行建造事宜,在重建以來,荷蒙各 機關幫援開闢農路車馬可通,復承社會先輩暨各地人士之輸誠捐獻,一切尙稱順利。截至現在已完成殿堂三間,可容納香客住宿禪房一幢,因趕赴本七十三年(一九 八四年)國曆十月十七日)農曆九月二十三日晉座,僅將殿內先行整修,至於宮內外工程仍待十方善心人士繼續襄助使本宮,廟貌早日藻飾,莊嚴蕭穆,擴大弘揚聖 道普渡眾生爲幸。

  

      楹  聯 

【大殿外】

(橫) 大璞須由匠琢修

大啟玄關燦爛神光昭眼界             修成洞府巍峩廟貌壯頭城

(橫) 大隱終南古洞修

大道本無形開闢法門香火             修經終有果創作儒教梯航

(中橫)  大啟禪關入定修

大顯神威揮寶劍光騰鶴嶺             修成正果護黎民闕聳鳶峰

(橫)  大應朝山殿宇修

大地鍾靈一炷香煙通北闕             修身誤道千秋聖蹟顯南宮

【大殿內】

大道正人右配玄天居北極             修真濟世中崇聖像顥南宮

大醒迷津三教齊興而濟世             修明覺路六根清淨以成仙

大築璇宮門對龜山迎曉日             修揚道教連廟鳶嶺繞祥雲

大開覺路得道成仙扶社稷             修悟真源存心濟世下塵寰

大建璇宮道教巍巍揚正氣             修竣賢闕神靈赫赫翊中興

大顥神威保境安民息罔極             修明聖德鋤奸護善道無窮

本宫内殿右配神「古 公三王」簡介

「古公三王」月 十五日戊寅。帝昺興元年(公元三七八年)。宋末之兵壓境,恭帝被擄,端宗在福 州登基不久來廣東潮州,第二年張世傑又奉帝走秀山翌年端宗崩。立弟昺元 祥興。因北進至福州漳浦南方古坑山,被元軍包圍甚急時古坑山有中原義民不甘受元兵欺凌推 三義士柳、葉、英三人爲首領結寨安營,招收流徒難民開墾營生。柳、葉、英三義士忠肝義膽爲救國保民結成異姓兄弟,柳鎭國、葉義天、英士勇,皆是宋軍將領, 均是河南開封人氏。隨南宋駐臨安,因之元祥敗於元軍,宋兵四散無奈率師於漳浦,冬月聞報山下帝昺被元軍包圍甚危率全 部人馬下山救駕解圍捨命大戰元軍昺能得脫圍逃出但 三兄弟及全體義民均殉國犧牲壯烈。群臣請追封神位,因駐古坑山,就敕封爲「古公三王爺」又稱:「古公三王翌宋天尊」,庇佑萬民,百姓建廟祀之,顯靈有驗, 香煙鼎盛。

呂    祖    生    平

( 文 出 木 柵 指 南 宮 仙 公 廟,作 者 張 寶 樂 先 生 授 權 使 用。 )

       呂洞賓,名岩,字洞賓,道號純陽子,唐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人。呂岩乃宦門之後,祖輩數世皆為朝廷顯宦。上祖呂子臧,隋末拜登州剌史,又 為南陽郡丞,後封為南陽郡公。至唐代,高祖呂諲,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吏部尚書。曾祖呂延之為浙東節度使。祖父呂渭為禮部侍郎。呂渭生四子,其中溫、 恭、讓皆居顯位。呂讓系呂岩之父,曾官拜海州剌史。
       呂洞賓生於798年(唐貞元十四年),卒年不詳,是唐末著名的道學家、醫學家、養生學家、書法家和丹經詩人。宋金以來道教各派特別是全真道尊其為師祖。
       呂洞賓自幼聰敏過人,過目成誦,出口成章。長大後「身長五尺二寸,喜頂華陽巾,身衣黃白衫,系一皂絛,狀類張子房,二十不娶。」會昌年間(841─846 年),呂洞賓參加進士考試落榜。直到862年(咸通三年),才考中進士甲科,年已64歲。曾任五峰、廬山、潯陽(今九江市)縣令。遊廬山偶遇鍾離權,浩然 發棲隱之志,棄官從道,結茅於廬山等處。後又到中條九峰山(今芮城縣大王鎮西堯村北後山)、終南山等處,潛心學道。曾遍遊江、淮、湘、鄂、魯、豫、粵、浙 等地,施醫治病,懲惡揚善,行俠佈道。
       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1990年6月第1版,1997年7月第5次印刷)指出:「唐末五代的社會動亂,給修道之人的隊伍中,又增添了兩類人,其中 一類,就是仕途無望,歸隱山林,從道教中尋找寄託的人。這部份人中,有的是舉進士不第,遂退歸林下,有的是辭官而去,逃於世外。」「另有一類專修道教之方 術的人,以求在亂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貧弱。這類人雖然並不一定都是讀書人,但也同是借道教以度亂世。」「唐末五代所出現的這兩類追求道教的人物,可以 找到一個把這兩類人物融於一身,而又對後來道教發展影響最大的人類來作為代表,這個人物就是後來被傳為神仙的呂洞賓。」
       呂洞賓作為「對後來道教發展影響最大的人物」,在台灣南懷瑾先生著《中國道教發展史略》中,給予很高評價:「晚唐以後,有呂純陽真人,忽自崛起於道教之 間,卓然特立,歷宋、元、明、清千餘年而至現代,幾如太上老君的副業。自元朝以來,又被尊封為「孚佑帝君」,其聲望之隆,震撼中外,可謂唐代新興道教的革 命神仙,殊非張道陵、寇謙子、葛洪、陶弘景等先知所及」。「總之,呂純陽新興道教的宗旨與傳統,是以直接上承東漢時代正統道家魏伯陽的丹法為道統,大有擺 脫道教的宗教形式而別具風格。若從純粹的道家立場而言,以其比擬佛教禪宗派的大師,如百丈、馬祖、黃檗、臨濟師徒,並無遜色。由秦漢以來,迄于晚唐的道 教,一向皆在魚龍混雜、支離破碎的狀態中。自呂純陽以後,正統道家與道教,忽自別有一番面目。因此產生宋、元以後,道教各宗的道派與丹法,猶如禪宗在晚唐 以後,興起五家宗派的盛況,實在皆由呂純陽新興道教而開始」。因此,呂祖確是宋金以來新興道教的思想領袖。
       道教內傳說他遇苦竹先生,傳得高奔上聖之法;遇大素真君,傳得太玄日月之法;遇火龍真人,傳得天遁劍法。在長安遇鍾離權,經過「十試」,授金丹太乙之功。 他改劍術為「第一斷色欲;第二斷貪嗔;第三斷煩惱」。他改丹鉛與黃白之術為內功。以慈悲度世為成道的路徑,強調慈悲博濟為道,能修而行之者為仙。他和鍾離 權改變了修道著作理明法暗的狀況,第一次向人們披露了修道的具體方法,強調精、氣、神的整體修煉與陰陽五行觀念的結合,是改外丹為內丹的重要人物。
       呂洞賓懷有救世之志,認為人若能忠於國,孝友于家,信于交友,待下以仁,不慢自己,「不欺暗室」,以方便濟物,「以陰騭格無,人愛之,神鬼敬之,即此一 念,也與吾同」,雖不曾相見,「猶見吾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呂洞賓重視道德教育。從他的有關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吸收了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把忠孝誠信、 遜悌謙恭、仁義禮智作為道德教育的內容,而忠孝誠信則為核心。他說:「忠孝二端,為天地間第一根本。」「道中不止忠孝,而忠孝為行道始。」「莫大神通,全 在忠孝。」他認為,父母「十月懷胎」、「三年乳哺」、「自忍飢以飽其子,自受凍而衣其兒。」「欲報親恩,自當竭力盡心才是。」他還認為,「能孝即能忠,能 忠必先孝。」那些「信誠仁德,遜悌謙恭,心正神明,心正慧靈」的孝忠之人,自然有仙師引度成功。不僅世人應該如此,而且神仙亦然,「無不忠孝之神仙,無不 忠孝之佛祖。」他說:「(不孝親者)鳥獸弗若,在世則為人鄙賤,在國則為法不容。上而神瞋,下而鬼惡。或水火瘟厲鬼魅厄數難逃,甚而雷轟電擊,震屍毀體, 火水不受。」「故忠孝之人,朝廷褒之,史冊傳之,天道佑之,鬼神敬之。以視不忠不孝,顯被刑誅,陰遭鬼責,萬世貽譏,永沈惡趣者,奚啻天壤。故凡疫癘刀 兵,水旱飢饉,皆不忠不孝之招也。」呂洞賓自幼尋儒業,入道之後,又主張三教合一,殊途同歸。所以,他的道德教育思想與儒家十分相近。不同的是,儒家施孝 忠仁義之教,是為了正序明倫、流芳百世;呂洞賓宣揚忠孝仁義的目的卻在於延年益壽,得「道」成仙。呂洞賓提出道德教育和修養的方法,一是稱善、棄惡、改 過。他說,稱善「可以寡禍,可以致祥。」「不獨一身榮昌,子孫亦獲吉慶;不獨一家康泰,一裏盡得消殃。」「念於善,則屬陽明,其性入於輕清,此天堂之 路。」而且,他還認為「雖明丹理,不稱行動,損他利己,魔來塹靈。」學道之士「先須稱善功,善功多稱道緣通。」然而「天下之人,為善者少,作惡者多。」所 以,呂洞賓告誡一切世人,應當擺脫惡念,棄惡從善。不僅自己如此,而且還要教化他人,行善棄惡。他說:「行吾道者,如遇不善之人」,不能「乘人過失,指摘 瑕疵,恣肆譏訕,妄行詆識,表自己之長,暴揚人短」,而要「以德理化之」,「要柔以處之,和以接之」,「即彼汩沒已深,斫喪已甚,稔惡不悛,遽難感化者, 亦須善待之。」「積過則如丘山,積功則如勺水。生死權衡,一念轉輪。」但是,人也不能存心動果報之念,因為存心果報,就是「作不善之根」。他說:「如人行 一善,或十善百善,私心計曰:天其有以報我乎?如其不報,則以為作善無用矣,而作善之心輟。如人行一不善,或十不善,百不善,私心亦計之曰:天將有以報我 乎?如其無報,則以為作不善無傷矣,而悔過之心輟。」他還強調,「人孰無過,惟在知悔而善補。」「惟知有過,則宜速改。」「人但一心悔過自修,道不遠 矣。」「能改一過,即獲一善。」二是強調修「道」必須先修心,以保持天真自然的本性。心是精、氣、神的主宰,希賢希聖都不久乎此心。修心首先要「寡欲清 心,能知靜攝」,才可希冀長生不死,脫質成仙。其次,要內觀自省。「大凡作事,不必問人之是非,必要內省。」「上古神仙諸佛,也是人修得。」「明哲宜為效 法」。
       關於呂洞賓的日常生活,從其詩作中可以看出,「閑來無事玩青山,悶即街頭貨丹藥」,「起來旋點黃金賣,不使人間作孽錢」,點金合藥,以此為生。「木雕泥塑 靜中身,心境休沾一點塵」。「閉門清晝讀書罷,掃地焚香到日晡」,靠坐禪、讀書來度日。「綠酒醉眼閑日月,白蘋風定釣江湖」,「等閑倒盡十分酒,遇興高吟 一百篇」,以垂釣、飲酒、賦詩、作書自娛。此外又弈棋、舞劍、撫琴,這些都是士大夫所崇尚的,再加上道教的煉丹、佛教的坐禪,寄情物外,了絕塵緣,的確是 避亂全生的好辦法。宋徽宗的宣和內府藏有呂洞賓的草書作品。《宋史.陳摶傳》謂:「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年百餘歲,步履輕捷,頃刻數百里,數來摶齋 中。」後代傳說他能飛劍取人頭。呂洞賓精于道教之方術,並能以各種方術助善除惡,解人急難。他有度人之心,盡遊人間,而人不識。或做讀墨客,索價甚昂,沒 有人理他;或作傲士,忽然而來,又飄然而去,要等到他去後,人家方始知道是神仙,而懊惱之至。所以後代演變出許許多多關於呂洞賓為人醫病、救度窮人、懲除 惡人的故事,並把各種神仙方術,神仙故事,都附會到呂洞賓身上,使他成為道教中無所不能的神仙人物。從宋代起呂洞賓信仰形成後,被道俗共同奉為八仙之一, 且在八仙中最為著名。
       金元之間,全真道大興,崇奉呂洞賓為師祖,逐使呂祖廟、純陽宮遍及南北各地。芮城縣永樂鎮招賢裏系呂洞賓故里,被全真道視為祖庭之一。元初將呂公祠觀擴建 為規模宏大的大純陽萬壽宮,俗稱永樂宮。宮中純陽殿五十二幅壁畫為《純陽帝君新遊顯化圖》,即描繪呂氏作為神仙中人的一些「事跡」。
       呂洞賓多次受到封建統治者的詔封:1119年(北宋宣和元年),詔封為妙通真人;1269年(元至元六年),封為純陽演正警化真君;1310年(元至大三 年),加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同時被全真道推為北五祖之一。在全真道的道觀裏,大都有呂祖殿或祠,供奉呂洞賓。
       呂氏著作有《九真玉書》、《青山堂易說》、《指玄篇祕注》。《全唐詩》中有詩四卷。《道藏輯要》錄其詩作等。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稱呂洞賓為「革命神仙」, 贊賞他極力弘揚內丹派新道教,一改陳腐誤心性命的外丹舊教,可與「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文公相匹配。

本網頁由中華孚佑帝君雲端 協會籌備處協作